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智库动态> 法治新闻
徐汉明教授寄语“社会治理法学”专业2018级新生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4日 发布者: 点击次数:445次
  • 立志高远 使命担当
    ——徐汉明教授寄语2018级社会治理法学新生
     
    尊敬的栾书记,尊敬的资深教授吴汉东老师,各位导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晚,我们在这里举行2018级社会治理法学专业新生见面会。首先,我们谨代表导师组及全体教职员工,向2018级社会治理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2017级、2016级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精心呵护、大力支持社会治理法学这一年轻学科的校党委书记栾永玉、校学术委员会主席资深教授吴汉东、博士生导师齐文远教授、校副校长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姚莉教授、社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康均心教授莅临师生见面会并将给新生们寄语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祝愿您们教师节快乐!
    9月10日上午,值得我们教育界喜庆的大事是,在举国上下欢庆第34个教师节之际,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具有开创意义的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向全国教育战线的教师们致以节日问候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提出了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跨越的五项奋斗目标,把教师与教育的地位、功能、作用、要求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社会治理法学专业导师组和全体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长期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高度,把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学教育摆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对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学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具有哲学方法论和实践面向的“习近平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思想”,概括起来是“十论”,即:(1)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引领论。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体系论。强调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3)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论。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4)培养造就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论。强调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5)重点打造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论。强调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6)高素质学术带头人与专兼职教授队伍建设论。强调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7)教育强国优先发展论。强调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8)教育公平论。强调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论。要求建一流的网络学院,评一流法学教材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0)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论。强调价全面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于深化法学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理论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中国法学教育国际传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作为社会治理法学专业的导师组全体教师、学生、专职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创造性地应用社会治理法学专业建设,为打造社会治理法学一流学科提供行动指南。
    “社会治理法学”学科自2013年创办以来,走过了隶属宪法行政法学科方向、社会管理法治二级学科、社会治理法治二级学科到社会治理法学二级学科跨越发展转型的四个阶段。在三任党委书记徐敦楷、张中华、栾永玉,两任校长吴汉东、杨灿明的亲切关怀、大力支持下,走过了六个春秋,形成了具有学科中南特色、专业融通特长、培养模式率先特点的社会治理法学学科,在助推我校法学一流学科建设中发挥了应有作用。创建目标上,立足于构建契合中国特色社会治理道路、制度、文化、实践的社会治理法学理论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话语传播体系及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抢占社会治理法学教育的前沿阵地。学科资源整合上,按照高起点、跨越式、重整合、建机制的思路,着力打破学科壁垒、院系壁垒、校校壁垒、校地壁垒,整合我校经法管优势学科资源,搭建校校、校地协同创新平台,组建了由法学为主体,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信息工程与安全学科参与,实务部门支持,多学科资源整合的“双导师”队伍。教材体系建设方面,成立了以博导组、硕导组为主体的导师、其他实务部门参与的教材研究小组,初步完成了《社会治理法学讲义》《公共安全保障法学讲义》《网络社会治理法学讲义》教材八十余万字。该系列教材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重点课题,并有望年底提交评审。课程体系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学科优势资源,形成了社会治理法学综合型、创新型、能力型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对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为“1+1+6+X(一门外语、一门公共课、六门专业课、若干专题选修课)”模式,共221学时13学分;博士生课程设置为“2+1+4+X(二门外语、一门公共课、四门专业课、若干专题选修课)”模式共221学时13学分。科研攻关方面,2013年7月至2018年6月,智库基地共承担科研项目255项,已结项151项(其中中标承揽12项,接受委托41项,自主立项98项)。在中标与承揽项目中,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3项,省部级重点项目84项;向省以上领导机关提出决策咨询建议116份,先后被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原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原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原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原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原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副组长尹汉宁、原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等领导采纳批示126件;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4篇,其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7篇;出版学术编著18部。获得国家级成果奖4项,省部级成果奖43项。社会治理法学专业创建之初就被全国高校法学类专业唯一“教育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团队”,2014年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入选为“检察应用理论研究基地”,2015年被首个入选为“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2016年作为全国政法高校第二个入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中部六省设立的“中南检察研究院”;2016年基地获中国“211”高校智库综合评价排名第五,2017年中国“211”高校智库综合评价排名中“公共安全法治影响力”获得第一。同时,我们以该学科为平台着力打造国际交流合作高端基地,搭建了五个平台,并作为联合国刑事司法与犯罪预防缔约国大会、联合国反腐败缔约国大会、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的NGO代表,国际网络犯罪监管协会、剑桥大学“国际经济犯罪论坛”的理事单位。社会治理法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出席论坛,开展学术交流,既开阔了国际视野,又增长了学识才干。2012级博士生林必恒入职海南师范大学已成为该校学术带头人、副教授、法学院主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2013级博士生杨新元先后被深圳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现受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2015级博士生张新平被评为湖北“长江学子”、即将入职中南大学;硕士生杨雨馨、申可佳、邱磊已分别被湖北、湖南省市司法机关与教育部门录用;博士生王玉梅、李少波、张乐、申政、史可、孙逸啸先后赴联合国反腐败缔约国大会、联合国刑事司法与预防犯罪缔约国大会、国际反贪局联合会、国际网络犯罪监管协会、剑桥大学“国际经济犯罪论坛”作学术交流;
    今年是我校70华诞。这所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陈毅,著名史学家、理论家、思想家范文澜先生亲手缔造的学校,由资深教授、校长吴汉东、党委书记徐敦楷教授率领教职员工实现了校校合并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展史上的跨越式转型。“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成为我校导师、学子共同的目标追求与价值选择,一批批学子成为治国理政、财政金融、企业创新、法律服务等领域的中坚力量,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法治建设的生力军和佼佼者。
    社会治理法学是需要精心呵护、倾力支持的一门新生学科。这门学科的理论特质、学科品质、时代需求决定了她是一门“智慧之学”“济世之学”“安邦之学”。她的多学科融通的理论特质直面“高分低能”难题,使学子们能够插上腾飞的理想翅膀,成为“智慧之才”;她的高度综合学科品质直面“对策不对号”的困惑,使学子们增强“济世为民”的本领;她的时代需求学科发展轨迹直面“唯有自我”的迷茫,使学子们重塑担当安邦大任的形象。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刚刚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提出主题是“学以成人”。遵循先辈为我们制定的校训,“学以成人”要求学子们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坚守“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使自己立志高远而不好高骛远,使自己成为“智慧之才”而不愚钝迷茫,使自己成为“济世之才”而不碌碌无为,使自己成为“安邦之才”而不燕雀之障。
    我国儒学大师梁漱溟曾提出过“思维八成境界”的重大命题,即:由浅入深、积累知识;由表及里、形成主见;开顿慧悟、觉察难释;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知之不足、以简御繁;有的放矢、运用自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超凡俗脱、思精理熟。这应当成为我们全体导师、全体学子的座右铭。在欧洲东罗马帝国时期,皇帝查士丁尼曾下令编撰了人类第一部法学教科书——《法学阶梯》。运用东方先哲们的教诲、借用西方人的智慧,我们以为,大学之学犹如知识增长、人生轨迹、事业发展的步步阶梯。她对于本科生而言,就是进入知识的海洋,使自己成长为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适格人才”;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就是创新理论,使自己成长为奉献智慧、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就是攻克难题,使自己成长为“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卓越人才”。为此,我希望,同学们不负先辈重托,不辱使命,担当起“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守卫者、实践者、建设者的时代任务。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志存高远,为靓丽的青春奠定坚毅、博学的底色,未来的中南大、社会治理法学学科一定以你们为荣!我祝愿,同学们在“法治中国”滚滚洪流中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