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智库动态> 精品文库
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布局中的法治社会建设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9日 发布者:徐凯 点击次数:5480次

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布局中的法治社会建设

徐凯

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社会建设思想,须置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中,把握其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中的地位。
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催生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进程中发展完善。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通过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可以发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定位、确立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法治社会建设思想是在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中提出来的,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社会建设思想,须置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中,把握其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中的地位。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全面依法治国

 

确立了工作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法治建设开展了持续性探索。梳理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法治建设之路,可以清晰观察到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经历了从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的重点攻坚到社会各方面各领域全面法治化的拓展。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1999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载入宪法。进入21世纪,中国的法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200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200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7年十七大报告要求的“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体现出国家层面法治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的日益深入。

 

伴随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也在不断加强。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最重要、最核心部分,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府法制建设阶段(1978—2003年),以依法行政为主题,以政府法制建设为核心,这一时期制定了一批行政法律法规,我国行政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第二阶段是法治政府建设阶段(2004—至今),政府开始了系统的法治政府建设实践,相继颁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义》等等,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梳理总结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历程,可以发现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重中之重,而依法行政则是法治政府建设的轴心。

 

法治国家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历程表明,我国的法治国家建设以法治政府建设为重心,而对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培育不足,以致于我国法治建设呈现非均衡态势,进而影响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目标的实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准确把握新时代和新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基础上,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即:坚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总抓手;坚持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作为系统工程。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和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等场合,明确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命题,至此,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被紧密联系起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开启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

 

坚持“三个一体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对于依法治国这个“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必须做到“全面”而不是“片面”或者“局部”推进依法治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三根支柱。法治国家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总体目标,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是其中的两项重点工程,分别从政府和社会两个主要层面突出其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法治国家是目标,法治政府是主体,法治社会是基础,三者本质一致、目标一体、成效相关,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法治中国建设都难以有效推进。

 

法治社会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

 

从一般层面讲,法治社会主要是指公权力运作系统之外的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全民守法。全民守法就是全体公民信任立法、配合执法、依赖司法、自觉守法、主动护法。二是,公民、法人、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组织、行业协会、人民团体等社会主体依照法律规定自我管理与服务。三是,党和政府依法治理社会。各级党委和政府依据法定的职责、职权,依照法定程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和依托,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必须筑牢法治社会根基。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法治社会建设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思想基础、制度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首要工程,其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思想基础。只有实现全民守法,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才能奠定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健全社会领域的制度规范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工程,其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制度基础。只有健全社会领域的制度规范,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社会规范,强化道德规范建设,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才能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保障公民权利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工程,其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群众基础。只有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促进社会主体履行法定义务和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为全面依法治国打牢群众基础。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底板工程,其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社会基础。只有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依法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协调利益关系,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才能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社会基础。

 

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及举措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一体建设”,优化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明确了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实现法治社会建设目标的举措。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深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为开启法治社会建设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随着《实施纲要》的印发,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也首度迎来了路线图和施工图,《实施纲要》与《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相互衔接、相互呼应,进一步完善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

 

通过学习领会《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文件的精神,可以将法治社会建设的近期目标概括为如下四点,即: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领域规范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为了实现上述四个目标,《实施纲要》围绕目标制定了具体举措,具有显著针对性。具体包括:

 

为了实现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目标,《实施纲要》从维护宪法权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健全普法责任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的具体举措。为了实现社会领域规范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效显著的目标,《实施纲要》从完善社会重要领域立法、促进社会规范建设、加强道德规范建设、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健全社会领域制度规范的具体举措。为了实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的目标,《实施纲要》从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保障行政执法中当事人合法权益、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引导社会主体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权利保护的具体举措。为了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的目标,《实施纲要》分别从治理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提出具体举措,其中,为了推进现实社会治理法治化,《实施纲要》从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增强社会安全感、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具体举措;为了实现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化,《实施纲要》从完善网络法律制度、培育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保障公民依法安全用网三个方面提出了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的具体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