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
中心、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部署推进今年各项工作
(通讯员郭倩报道)2月24日下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心-院)召开2016年工作推进会,校长杨灿明、资深教授吴汉东及中心专家团队成员一起见证2015年的工作成效,并为新年度各项工作出谋划策,中心主任、研究院院长徐汉明教授对2016年度工作作了部署和安排。
会上,杨灿明校长肯定中心-院近几年教学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在学科建设方面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在科研方面视野开阔,涉及较深层次,对社会治理、司法体制、公共安全、公共服务体系、法治评估和检察应用理论研究等领域有创新见解,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吴汉东教授说,中心-院取得的科研成果来自于工作人员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对内体现出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展现出战斗力和影响力;已经初步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成为中南财政政法大学法学的标杆,也是中国法学的一个高地。
徐汉明教授在部署推进2016年工作时提出:
指导思想:以中央、省委关于法治中国建设、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战略部署为指导,以学校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和中心-研究院法治发展中长期规划、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团队三年实施规划为指南,以国家与地方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首席专家工作室为平台,按照“问题导向、紧贴地气、协同创新、引领前沿”的要求,紧紧围绕社会治理与法治建设领域重点、热点、难点、薄弱点问题,组织学科协同、校校协同、校地协同、国内外专家协同开展法治建设重大课题攻关,破解社会治理、司法体制、公共安全、公共服务体系、法治评估和检察应用理论研究等领域理论及实践难题,为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为中央和地方决策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与咨询服务,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学校打造现代新型国际知名大学。
主要目标:
——新型交叉法学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社会治理法学”理论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基本形成;精品教材库、精品课程库、精品文库初步建立;“双导师”队伍建设规范发展;“复合型、创新型、能力型”人才培育模式运行规范,卓越人才生长计划顺利实施,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服务高端决策取得新成效。智知成果的前瞻性、针对性、建设性进一步增强;科研团队力量进一步充实;科研成果考核评价机制基本成熟定型。
——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教育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团队顺利验收;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应用理论研究基地”的功能得到更多发挥与提升;“国际社会治理情报研究基地”(北汉广)平台实现从搭建到见效的成长;中南检察研究院“落地生根”。
——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新成果。国际交流平台深度合作,惩防腐败犯罪、经济犯罪、网络犯罪成果加力介推,助力构建法治中国话语体系,展现法治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服务保障更规范更有效。省部共建成果进一步巩固;“双轨”运行机制进一步协调;学校对中心的“后补助”机制启动运行;“保姆式”服务实现规范化、程序化;节俭办事深入人心、成为习惯。
主要措施
以实施“9315”助推学校跨入现代一流大学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抓手,提升中心-研究院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及其影响力。
(一)适应任务发展,注重统筹推进。举办“两会”。3月上旬,举行学术委员会、理事会会议,向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报告2015年度的工作和2016年度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二)突出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社会治理法治学科的创设,是社会治理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我们要加快“社会治理法学”理论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形成精品教材库、精品课程库、精品文库体系;规范“双导师”管理。
(三)坚持“三管齐下”,提升科研质量和水平。激活现有五个研究基地平台资源,整合校地与教学科研优势资源,形成科研集成优势,坚持接受委托、中标承揽、自主立项三管齐下,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协同创新,打造“四大”品牌。一是争取学校等方面支持,与国信办、中国行为法学会、省网信办等单位联手,举办“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2016——网络社会治理的法治化”高端学术论坛。二是与省网信办合作,推动网络社会法治文化平台建设。三是与学校宣传部、研究生院、法学院等单位协力办好“法治中国·大讲堂”。四是加强高校、基层社区、企业的协作,定期不定期发布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动态成果。
(五)拓展国际资源,加快成果转化利用。总结“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研究”资源整合经验,探索与北京、武汉大学翻译公司、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合作,紧紧围绕域外司法管理、社会治理、知识产权、公共安全、检察制度和法治评估“六个领域”的法治资料编译,文献整理,课题攻关以及创新成果转化。
(六)争取多方合作,提升宣传效果。一是深化法治栏目合作。继续加强与法制日报“法学院”栏目合作,介推科研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二是优化全媒体合作方式。继续加大与中央及地方平面、影视、网络传媒的全方位合作,介推《法治中国建设大讲堂》。三是着力法治成果转化。四是加快法治基础数据库建设。五是办好法治门户网站。
(七)参与国际交流,发挥智库功能。组织骨干力量,拿出有力成果,充分利用联合国预防犯罪与刑事司法大会、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缔约国大会、国际反贪局联合会、国际经济犯罪高端论坛、国际网络犯罪监管协会等国际、地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联系渠道,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我国智库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八)强化激励约束,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加强思想建设工作。破除因循守旧观念树立开拓创新意识、破除无所作为观念树立责任担当意识、破除自我封闭观念树立开放协作意识、破除“学科壁垒”观念,树立社会精品意识,增强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改进绩效考评方式。按照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三类目标考核办法,全面建立和推行“量化目标、质量约束、岗位责任、实绩评价、分类考核”的模式及运行机制,激发三类人员的创新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抓好“节流开源”。建立节流责任清单制度,实行办公用具、通讯话费、水电等费用成本核算,节省开支。四是提高教学科研服务水平。重点健全教研秘书和管理人员“保姆式”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