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ICP备09005423号-7版权所有:中国法制发展战略研究院
地址: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特一号
传真:027-87108590邮箱:fazhihubei@qq.com
浏览总量:653492
□聚焦行政执法三项公开
图为南昌市行政服务中心环保办证窗口首席代表黄禄星(左)给前来办证的熊女士解释办证程序和公示事项。
4月19日,江西南昌,艳阳高照。
下午4时30分许,因临近下班时间,《法制日报》记者来到南昌市行政服务中心环保办证窗口时,看见该窗口无人排队,只有一名身着红色开衫的女子坐在平台前的高脚椅上轻松地办理业务。接待她的,是窗口首席代表、南昌市环保局行政审批服务处处长黄禄星。
该女子姓熊,为公司一个施工项目申请办理噪声临时排放许可证。几分钟后,熊女士就拿到了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现在执法事项和流程全部公开,增强了行政执法的透明度,而且办证最多跑一次,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熊女士满意地告诉记者。
事前事中事后执法信息全公开
2017年8月,南昌市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试点。其中,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收费中开展试点,要求结合相关规定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依法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有关行政执法信息。
“参与试点的行政执法部门按照‘谁履职、谁公开’的原则,各自负责本部门的行政执法公示工作。”见记者前来采访,南昌市政府法制办副调研员廖承文抱来一大堆材料,“这里面有市直40个试点单位的行政执法公示信息,事前、事中、事后,统一在南昌市政府官网进行公示,打开电脑或手机,随时随地可查询。”
在廖承文的提示下,记者登陆“南昌政府网”,进入子栏目“政务”,屏幕上即显示出各行政执法部门的信息公开目录、行政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市场准入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及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等。
南昌市环保局是40个试点单位之一。记者从南昌政府网链接至南昌市环保局官网,点击子栏目“在线服务”,立即弹出多条投诉信息和处理意见,其中一条是“关于南昌经开区某小区旁青岚水渠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
原来,去年11月,有市民投诉该水渠被污染并散发恶臭。南昌市环境监察支队立即展开执法调查。在查明原因后,对造成水渠污染的两家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督查。之后,还特邀投诉人一同前往水渠污染处查看整改情况,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执法信息。对此,投诉人表示满意。
“我局出台了行政执法公示10条具体措施。”担任南昌市环保局宣传法规处处长多年的罗序泉掰着手指说,“比如行政执法主体、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执法人员信息、执法权限、执法依据及程序、监督方式和救济渠道等信息,都主动向社会公开。”
“不但如此,我们还要求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佩带或出示能够证明执法资格的执法证件,并出示有关执法文书。”南昌市政府法制办执法监督处处长万丽丽告诉记者,对于行政处罚,还必须被处罚人姓名或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姓名、主要违法事实、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履行方式和期限等信息。
“为避免网站重复建设,作为统一公示平台的南昌政府网,在点击行政执法后将自动链接至江西省政务服务网和江西省行政执法服务网,实现执法信息互联互通。”廖承文补充说。
信息公开抑制失信风险提升监管效能
2014年3月,南昌市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同步启动了商事制度改革,主要涵盖注册资本、年检、住所和证照等。
“这些改革举措,进一步放宽了企业准入关口,简化了企业登记的条件和程序,使得各类企业注册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南昌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办公室工作人员余经纬告诉记者,大量的新增企业使市场活力得到极大释放,同时由于减少了审批环节,也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是“宽进不加限”,一方面要“严管不放任”。余经纬说,这成为摆在市场监管部门面前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2014年底,南昌在全国率先启动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试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按照“大数据、大监管、大运用”的理念,探索构建新型市场监管体系。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信息公示机制。‘李鬼’‘李逵’,上网一查就知道。”余经纬告诉记者,南昌市开发了企业监管警示系统,将企业基本信息、自主公示信息、社会监督信息和政府监管信息公之于众,并运用大数据产生“预警”信息,将从前以审批为重心的“门槛式”事前监管,转变为对企业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
为更加清晰地解释信息公示机制,记者用手机下载了南昌市企业监管警示系统。点击进入后,记者即看到企业查询、正常企业、警示企业、消费警示、创业指导、公示公告六个栏目。
随手点开“消费警示”,在企业名称里输入关键词“食品”,首页即弹出7条警示信息,其中显示某超市被投诉2次,调解成功率50%。再往下,记者还能清楚地看到投诉时间、投诉内容及调解结果。
目前,这套警示系统已采集南昌市14万户企业、24万多户个体工商户登记的基本信息,以及33个市直部门和法院、银行机构的监管信息,共计1600余万条。
“这相当于为企业建立了一个公开的‘经济户口’,‘一户一档’集中监督管理。”南昌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局法规处处长王玉涛告诉记者,海量的监管数据,有效打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抑制了市场失信风险,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提升了行政监管效能,实现了数据“连起来、亮起来、用起来”。
据了解,该系统于2016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使江西成为全国7个试点省份中第一个通过验收的省份,创造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强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的“南昌模式”。
“双随机一公开”防止权力任性执法扰民
今年3月11日14时许,一名15岁的未成年人正在南昌市青山湖区星光村某网吧16号机位玩得正欢。
南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执法人员秦刚、张雪梅在随机抽查中发现后,以该网吧违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为由,决定对其立案调查。
经询问笔录及调查取证后,执法人员对该网吧处以5000元罚款并行政警告。随后,这起行政处罚案也被录入了江西省“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其违法事实和处罚结果随即公之于众。
南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郑罡介绍说,“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去年3月,江西省“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启动会议在南昌召开。江西35个涉及“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工作的省政府部门、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全部制定了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和随机抽查实施细则并对外公布,并建成全国首个省、市、县三级共同使用的行政执法监督平台。
已在南昌市政府法制办主任岗位工作7年之久的涂仕华对政府法制工作熟稔于心。他说,作为行政执法公示的“先行军”,南昌市直40个行政执法部门和辖区9个县区全部建立了“一单二库一细则”,即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制定随机抽查工作实施细则。同时,按照“谁办案、谁录入、谁负责”的原则,及时将行政处罚案件录入全省“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并将行政处罚信息、制作行政处罚信息摘要在本单位官方网站上公示。
涂仕华告诉记者,去年,南昌市政府法制办还专门编制了一本厚达145页的《南昌市政府部门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提请市政府常委会审议,并以市政府名义向社会统一公布。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要求公示被查主体和监管主体,公开抽查结果,让整个监管过程变得公开透明,做到一个窗口作公示,一张清单定任务,一把尺子定标准,一套工具采信息,一本手册解难题,一个平台互交流,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已成‘明日黄花’,杜绝了权力任性、执法扰民等问题的发生,有效防止了行政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涂仕华说。
(来源: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