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智库动态> 媒体聚焦
武汉内涝频发调查:水系规划为房地产开发让路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11日 发布者: 点击次数:470次
  • 中国经营报 2016/07/09 06:42

    核心提示:历史上以水称优的武汉,以水立城,更长期与水缠斗。但近年来,“看海”频发,危机加重,有异常天气的原因,更被公众认为与大肆填湖等城建“人祸”有关。疲于应急,消耗甚巨,难言功效,武汉抗水故事,几乎成为多地套路,循环往复着。好在,人们开始反思无处不在的“人定胜天”,思考顺天而为的可能。

    武汉遭遇罕见特大暴雨,城市内涝严重。图片来源:中新网

    原标题:水逼武汉

    一线调查

    武汉南湖 湖退城进

    刚刚过去的一周,对于深处全国抗洪斗争中心的武汉市来说,“看海模式”已经不只是一句调侃,而是演变成了一场全城严重内涝、堤防险情丛生的洪水灾情。气象数据显示,6月30日至7月6日,武汉累计降雨量560.5毫米,突破了武汉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性降水量的最大值。

    短时强降水导致的城市内涝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还在持续。7月7日下午,《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书城路、文治街等渍水最严重的道路沿线看到,受连日暴雨影响,武汉南湖水位猛涨,湖面水位漫过湖堤和湖边公路直接漫入周边多个小区。

    “年年治涝年年涝”也让武汉最近饱受争议。除一周降雨量达到历史极值的“天灾”因素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进湖退”,城市排水设施和官网建设滞后也成为重要因素。

    不仅如此,《中国经营报》记者对比武汉市政府2005年南湖新城规划图发现,目前南湖新城渍水最严重的金地格林小城沿线,曾经规划是一条生态景观河道,而曾经规划中的南湖新城中心公园目前也已建成武昌府等多个大型住宅小区。

    积水围困下的“孤岛”

    7月7日,武汉迎来了一周强降雨过后的首个晴天,中心城区渍水道路积水已经基本减退,但城市严重内涝给部分城区居民带来的“阴霾”依然广泛存在。其中,渍水最严重的武汉南湖地区部分小区在积水围困中成为一座“孤岛”,小区居民在停水停电断网中饱受煎熬。

    记者在渍水情况最为严重的书城路、文治街道路沿线看到,书城路沿线多辆汽车抛锚,外面的车辆也很难进出,几成孤岛。记者乘坐当地自发组织的越野车救援车队车辆才得以进入渍水深处。

    武汉民间越野车救援队南湖片区负责人戚凌峰告诉记者,下午的主要救援任务是接送武汉理工大学升升学生公寓众多被困学生。记者在升升学生公寓门口看到,受积水影响水位没过腰部,当地正组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用皮划艇分批向外运送学生和搬运行李,而部分学生则直接肩扛行李箱外出。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学校现在已经放假,但由于积水太深导致不能外出乘车。

    据记者了解,受连日暴雨影响,南湖水位持续上涨,“无处可去”的积水漫过堤坝涌进了周边小区,金地格林小城、大华公园世家、保利中央公馆等在内的十几个小区发生严重的渍水现象,导致地下配电室淹滞水,供电公司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据洪山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介绍,整个南湖地区渍水涉及居民3700余户、15000余人。

    “小区居民人口几千人,1.5米深的积水将居民困在小区内,因没水没电没网络很多人处于失联状态,特别是老人、小孩需要物质支援,求助皮划艇。”7月7日,一位南湖花园风华天城小区居民向外求助称。

    而家住武汉市洪山区大华南湖公园世家3期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小区水房被淹,至少一周没水,“附近超市的桶装水遭抢购”,洗澡成了大问题。受停电影响,电梯也已经停用,只得用肩扛了80多斤生活用水上楼。

    不仅如此,据其介绍,小区地下车库积水还没有消退,积水深度超过两米,部分汽车变成“泥车”。

    这一状况还将持续,由于积水过于严重,武汉供电公司尚无法进入小区地下进行临时抢修。不过,该公司表示,目前已专门抽调10个抢修应急队伍,共计上百名工作人员在南湖区域待命,在水位下降后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抢修恢复。

    目前,街道办事处已紧急采购了1万支蜡烛发放到各停电小区应急。

    洪山区政府发布的通知称,南湖地区的水全部消退至少需要6天,在此之前供电无法恢复,建议滞水地带居民尽早投奔亲戚或入住酒店。

    对于积水需长时间才能消退的原因,武汉市洪山区水务局排水处一位王姓负责人表示,目前排水人员只能对高于南湖或平行于南湖的区域进行抽排水,而地势低的区域面对南湖顶托,将水抽出南湖基本没有作用,只能重新回流到南湖,目前南湖渍水主要通过南湖连通渠在疏排。

    据了解,南湖属于汤逊湖水系,通过巡司河与长江连通。在非汛期,南湖水位高于长江,雨水进入南湖后,经巡司河自流排入长江。而在汛期,长江水位高于水系内水位时,为避免江水倒灌,巡司河水闸关闭,南湖水只能完全通过16公里外的汤逊湖泵站抽排入长江,该泵站也是整个汤逊湖水系的唯一排水口。

    目前,汤逊湖泵站已经24小时满负荷运行,向长江抽排湖水。据介绍汤逊湖泵站24小时能抽排约1200万立方米的湖水,南湖水位可随之下降10厘米左右。如南湖水位再下降40厘米,周边绝大部分区域渍水可得到缓解。

    武汉缘何陷入全城严重内涝?对此疑问,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排水条件看,武汉历史上就是一块沼泽地,地势很低,排水条件很差;气候条件方面,受今年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严重,暴雨频发,腹背受敌;此外,武汉市的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偏低也是重要原因。

    规划水系变身房地产开发

    记者注意到,南湖新城建设中曾为规划为河湖水系,为湖水提供消纳空间的生态系统也已经为房地产开发让路。

    南湖新城大规模开发始于2004年,通过10年时间至2015年已基本开发完毕。

    根据武汉市规划局2004年公布的南湖新城概念规划,南湖新城东起南湖,南至新规划的二环线,西抵巡司河,北靠雄楚大道,总面积1310公顷。到2020年,将容纳居民25万至31万人,目前这一规划已基本提前实现。

    根据彼时的规划图景,南湖新城将被打造成“都市村庄”,即在沿湖和沿河规划一个拥有恢复了湖岸的生态公园系统,其中包括串接的绿化和公共空间系统。

    按照上述规划,在南湖新城内,规划公共绿地面积达140公顷,而彼时南湖新城可供开发用地为665公顷。

    根据新华网2004年底报道,在南湖新城内外共有三块水面———南湖、新城中心区的一块鱼塘和临湖的一块藕池。

    “未来,中心区的鱼塘将被建成中心公园,而临湖藕池则将被建成一个滨湖公园。不仅如此,这里将建人工河将南湖、巡司河东西连通,形成连续性的滨水自然景观,并通过水渠将河、湖、塘、池连成一体,从而将南湖之水引入新城。”

    记者对比发现,除临湖藕池目前被建设为南湖幸福公园外,规划中的中心公园和人工河至今均未出现。与此同时,该区域的房地产开发,一片火热。

    例如,在最早公示的规划方案中,武昌府小区所在区域是规划中的中心公园,主要由湖泊和水上乐园组成,而最初公示规划中连通南湖与中心公园的人工河现在则是金地格林小城内的配套绿道,宽度不足百米,夹在美茵区和莱茵区之间。

    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武昌府小区所处片区原本是一处低洼鱼塘,也就是当时规划新城中心公园的地方,后来被转成划拨用地,用于建设北港村“城中村”综合改造还建项目。

    记者梳理发现,整个南湖片区房地产开发主要分三个时间段,1999年前开发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项目;2000年左右商品房开发进入起步阶段,当时均价仅为2000元/平方米,这一片区离南湖湖泊较远,周边区域也习惯上被称为老南湖区域。

    而此次暴雨渍水最严重的十几个小区所处区域即为南湖新城片区。2004年,金地和大华两个品牌开发商进入该片区,金地格林小城和大华南湖公园世家两个项目的建筑面积达到了143万平方米,后期南湖新城的发展都是以这两个项目为中心区域向外扩散。

    经过10年时间左右的开发,至2013年左右南湖新城片区几无新地可供,直接导致该片区楼市在2015年进入集中清盘期。

    而南湖新城经过10年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低洼泥沼地遭到房地产蚕食,使得南湖周边湖水消纳能力锐减。

    据《新京报》报道,在南湖渍水严重的地区,很多原来都是湖泊、湿地,原本就是承担蓄水、分洪功能的,最终内涝使得“湖要回到自己的老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夏增民提供的2000年9月湖北省地图院编制的“武汉市交通游览图”显示,南湖雅园、南湖假日小区等多个目前渍水情况严重的小区,在该地图上被标示为湖面。

    “城进湖退”凸显城建欠账

    事实上,为应对此次长达一周的强降水,武汉市水务等部门做足了充分的应战准备。

    早在7月3日,武汉市就已启动排渍、防汛Ⅱ级应急响应,应急抽水泵、皮划艇、沙袋等应急抢险物资已基本到位。

    武汉市铁箕山派出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应对南湖周边地区可能造成的渍水险情,武汉向周边多个基层派出所调配了皮划艇等设施,“以备应急之需”。

    7月5日,在两场暴雨的间歇,记者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采访中了解到,民族大道水蓝路口作为历次渍水最严重的路段之一,近30名工作人员在现场应战,并安排了多台应急排水泵随时待命抽排积水,但在短时强降水面前,依然力不从心。

    在现场,一位应急排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在之前就做足了排水预案,多套移动排水泵在现场待命,但6日的降雨量情况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排水能力的极限。“这样的降雨量放在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扛不住”。

    而记者采访的多位当地居民也表示,武汉虽然还没有完全跳出“年年治涝年年涝”的怪圈,但中心城区的渍水抢排应急准备和积水消退速度确实比之前有了显著改善。

    尽管此次“全城看海”主要由短时强降雨导致疏捞能力饱和、积水无处可排的“天灾”引发,但在城市版图快速扩张、工地越来越多的背下,城市建设欠账多,城市管网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

    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金融港、光谷大道三环线交会处“逢雨必淹城”也遭到了当地媒体的质疑。早在今年6月1日,武汉暴雨级别仅为“三年一遇”,上述两个地区即出现了长时间渍水的情况。

    针对《楚天金报》提出的“三年一遇的降雨,为何让光谷‘沦陷’”的质疑,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向九华解释称,东湖高新光谷大道三环线交会处渍水,主要是因为周边排水设施不完善、施工工地等因素影响。目前,光谷大道三环线存在多个工地,主要是光谷大道高架桥二期工程,因为工程围挡致使周边的排水情况发生改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施工影响,雄楚大道在施工围挡和地下排水设施遭到破坏的双重影响下,部分路段渍水严重。7月7日晚间,记者沿途了解到,尽管中心城区大部分地区渍水已经消退,但雄楚大道书城路、崇文路两个通往南湖地区的主要通道依旧渍水严重,湖北省检察院门口的大面积积水也没有消退。

    此外,排水设施建设滞后也是造成全城内涝的重要原因。据了解,为应对“城市看海”的局面,武汉市做了诸多努力,并先后出台了多个排水排涝工作计划,在取得了众多成效的同时,建设进度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早在2011年6月,武汉遭遇1998年以来最强暴雨袭击,全市88处地段严重渍水,到武汉来“看海”成为雨季民众相互调侃的话题。

    2013年4月,武汉市启动了《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129.85亿元,全面提高中心城区排渍能力,基本解决排水突出问题。

    这项工作重点是提升排水泵站的抽水能力,并扩建400公里排水管网及整治疏通沟渠。在此基础上,最终将中心城区此前应对100毫米/24小时的入门级大暴雨的排水量,提升为能够应对200毫米/24小时的中型大暴雨。

    如今,三年已过,130亿元排水设施投资为何没能缓解武汉内涝状况也成为民众和媒体关心的焦点。

    据武汉水务局介绍,目前这项总耗资130亿元的投资计划,只花了40余亿元,完成了170余个排水项目。而这些项目所处的汉口黄孝河地区、沿江地区、武昌徐东地区、东沙湖地区、汉阳汉钢地区的排水在这次“验收”中均有明显改善。

    至于为何没能按时完成计划,武汉市水务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是由于征地、建设等原因导致部分重要排水项目建设滞后,预计到2018年底,能完成剩余的大部分重点项目。

    此外,武汉市2015年又印发了《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涝、治污、供水两年决战行动计划》,计划用两三年时间,实施149个项目,投资140亿元,主要用于新改扩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建设300公里污水管网,建成基本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

    但钱从何处来依然是个问题。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黄志龙表示,在中心城区排涝计划资金来源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央和地方财政三年累计投入仅30亿元,其他133亿元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长期贷款、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作为公共产品的城市排水系统,因无法盈利,很难实现预期投资目标。

    而武汉作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资金落实情况也将直接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三年建设期的中央资金只有十几亿元,但很多试点提出的建设规模都是百亿元以上。主要融资模式是地方投资平台借债,这导致本应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却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中国海绵城市倡导者刘波告诉记者。

    根据中央财政专项奖补标准为,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